也开通运营,主干交通条件较好。但是,该市普通国省道基础一直较为薄弱,虽有G105和G533两条国道交叉横贯境内,但过去这两条国道均为12米宽的,且G533原有道路技术等级偏低,部分路段已经改为城区道路,沿线居民房屋靠的较近、人车混杂,时常出现交通拥堵现象,已不能够满足当地经济社会的持续不断的发展和群众出行需求。宜春公路部门积极顺应樟树市政府发展规划,及时推进并按期建成了G533樟树城区至牛石背段一级公路改建工程,也结束了樟树市无普通国省道一级公路的历史。
G533改建工程项目施工难度大、技术方面的要求高,宜春市公路事业发展中心工程科副科长艾小飞向记者表示,为了确认和保证施工安全,公路部门压实安全生产责任、加大安全设施投入和强化安全生产教育,确保工程有序推进。“全方面实施‘安全防护设施首件示范制’,推动安全防护设施装配化、定型化、标准化建设,注重安全保护措施创新、现场安全用电管理,普及了高空作业爬梯门禁系统、架桥作业临边硬防护、桥头门禁系统、跨路安全门架等;落实安全生产经费专款专用,根据该项目安全生产要,累计投入资金近500万元,配备安全锥1.2万个、水马1200余个、爆闪灯500余个,安装了安全警示标志标牌1300余块、钢管1万余米、铁栅栏2000余块。”艾小飞说。
质量是工程建设项目的生命线。在该项目建设过程中,公路部门以创建“平安百年品质工程”为目标,通过打造“智慧型工地”“创新型工地”,全力保障工程品质。
严格落实交通运输部“平安百年品质工程”建设要求。以“三个”提升为抓手(即提升项目设计水平、提升工程管理上的水准、提升工程质量安全保障水平),明确了“内在质量耐久、外在质量优良、使用功能完善、环境景观优美”的工程建设标准。
积极建设运用数字化项目管理平台。依托宜春公路数字平台,建立了市公路中心、项目办两级数字化项目管理平台,充分应用项目管理系统、视频监控系统、电子考勤系统、二维码信息管理技术等信息化技术,提升了项目管理信息化水平,实现了参建各方信息共联共享,提高了项目质量管理效能。
切实提升施工创造新兴事物的能力。大力推广性能可靠、先进适用“四新技术”,通过强化科研与设计、施工联动,优化施工工艺,鼓励工法创新,推动施工效率和工程质量的显著提升。如钢筋加工采取了自动绑扎、数控切割、二氧化碳气体保护焊接等新技术,边坡、边沟施工应用了液压拍坡器、整体式不锈钢滑模等新设备,路基路面工程推广使用了固废胶结大粒径基层、废旧材料冷(热)再生等新工艺。
“G533国道修通了,对我们经楼镇来说是件大好事,方便经楼镇8个村委的群众出行,这条路正好将我们镇与市区、工业园区连接起来,村里年轻人和城里人一样,在市区、园区找份工作,白天上班,晚上回家,不用在外漂泊”樟树市经楼镇人大主席黎海林说。
在刘公庙镇,五洲村村民聂秋红感慨地说:“以前我们从村里到樟树城区要1个多小时,现在只要半个小时,出行方便了很多,孩子们上学,我们去城区购物,卖点农产品,更加快捷了,这条公路的开通,真的让我们的生活方便了很多,也为我们的未来带来了更多的希望。”
G533改建工程新建路段途经经楼、刘公庙、吴城3个乡镇,过去联通这三个乡镇各村庄之间的公路以乡道、村道为主,路面窄、路况差、安全风险隐患较多。项目的建成,将极大地改善沿线村庄的公路互通条件,惠及周边20余个行政村,让附近7万余名群众进城务工、走亲访友、运输农产品等,都走上了路面23米宽且设有中央分隔栏的宽阔、平坦、安全的国道,为当地乡村振兴、产业高质量发展、村民致富奠定了良好的交通基础。
G533改建工程建设过程中,为实现环境保护,减少对沿线居民影响,公路部门也采取了若干措施。“通过生态选线、乔木+灌木绿化方式生态边坡设计、生态滤池桥面径流设计、生态环保设施设计等,优先绿色设计布局;通过施工现场绿化+文化墙围挡、边坡挂网喷播、主要桥梁施工点配备泥浆收集钢套箱等做法,推行‘一桥一景,一路一观’的绿色工地建设标准;通过两区三场配置污水处理设备、脉冲除尘装置等绿色妙招,落实文明施工和环境保护的方法,最大限度降低施工对沿线居民的影响”宜春市公路事业发展中心党组成员、副主任陈晓龙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