斑马线这还真不是让斑马走的

时间: 2023-10-08 来源:斑马移动终端 斑马线这还真不是让斑马走的
产品概述

  昨天下午5点,记者来到暨阳路和福庄路交叉口。这里是暨阳商圈的繁忙地段,附近浣江中学刚放学,行人、电瓶车、机动车在短短几分钟内汇集拢来,一时间,交通显得十分混乱。经过观察,福庄路是两车道,红绿灯时长约为22秒;暨阳路是四车道,红绿灯时长约为36秒,此外,福庄路朝北的人行道有缺失。

  在这个有红绿灯的路段,左转和右转的车辆会遇上斑马线上的行人。记者在路边站了20分钟,观察到大多数行人都能遵守交规,在绿灯亮的时候通过斑马线,但也有人向两边观察一下,没有车就闯红灯过马路。还有人从妇保院斜穿到对面的小公园,对红绿灯、斑马线若视无睹。而绝大多数机动车、电瓶车都没有让行,加速抢在行人面前先走、按喇叭催促,比比皆是。而大多数行人看见车从身边开过来,都会停下来让车先走,但也有例外,有的人看到绿灯闪烁,还没走到斑马线上就开始“冲刺”。在这段时间里,仅有一辆红色小轿车为斑马线上的行人让行,车主为女性。

  接着,记者步行至福庄路和八一路交叉口,这里仅有两条斑马线,没有红绿灯,基本没有看见车辆为斑马线上的行人让行。因为道路比较狭窄,许多人没有走斑马线,横穿马路的现象很普遍。

  杨金海是市长运公司的一名出租车司机,也是长运爱心车队的队长,开车载客19年。在斑马线前踩刹车减慢速度,已经成了他的习惯性动作。他说,斑马线前礼让行人是理所应该的。“我们驾驶员常常接受这方面的培训。在创建全国文明城市过程中,我觉得我们爱心车队更要起模范带头作用。”杨金海说,也有驾驶员觉得跑得慢影响生意,但事实上,因为急躁发生小摩擦也是很荒度时间的,而礼让其实会让出行更快捷。

  公交是马路上的“大军队”,也是城市流动的风景线。市公交公司每一条线路都落实了责任人,负责劝导和监督驾驶员养成“礼让斑马线”的行为。同时,制定了全国文明城市创建方案,“斑马线礼让行人”是其中的重要内容。

  陈建浩是28路公交车的老驾驶员。从起点站三都到终点站城市广场,一路上他开得十分平稳。车辆行驶至浣东北路时,看到前面有行人准备过斑马钱,陈师傅就踩下刹车,缓缓放慢车速,最后在斑马线面前停了下来,等行人完全走过斑马线,他才重新再启动公交车。

  陈建浩说,通过你自己十多年开车经验来看,客运中心以及城市广场附近,是行人出没较多的路段。每次行至斑马线前,他都会提前减速,看到行人要过斑马线,也会主动停下来礼让。不过,让陈建浩无奈的是,很多时候公交车停下来了,但是一旁的私家车主却会按响喇叭,直接冲过了斑马线。陈建浩说,礼让斑马线不光需要公交车司机的带头执行,还需要全市人民的积极响应,特别是机关和企业和事业单位的公车,只有每个开车的市民都做到文明礼让,才能保障交通畅通。

  “最近几天,我们全面摸排清查了全市道路斑马线的设置现状。”市公安局交警大队副大队长姚少华和记者说,连日来,交警大队已在城区开展“守法斑马线,文明在路上”专项整治活动,首先要解决的就是斑马线的清晰度以及规范化问题。

  经过排查,预计城区将新增25条斑马线条;重划缺失、模糊的斑马线多条,目前已完成漆划约20条。与此同时,在部分重点路段漆划“车让人”字样。“我们主要选取一些没有红绿灯的路口,提醒车辆礼让行人。”姚少华说,尤其像艮塔路、艮塔东路一带,车流量和人流量都不少,就很有必要漆划“车让人”字样。

  那么,如何文明“使用”斑马线,你知道吗?先来看看“六大通行规则”(见右示意图)。

  “礼让斑马线就是,当车辆通过斑马线时,要先慢、先停、先让、有礼貌地避让行人,让行人优先通过,正视行人的生命安全。”当然,以上也只是最基础的“使用方法”,交警大队副大队长杨天均认为,斑马线上的文明礼让规则实际上并不局限于机动车辆,非机动车,甚至行人应同样适用。“因为目前我们城市的道路配套设施还不够完善,行人过街设施只有李字天桥和暨阳桥的地下行人通道,这就从另一方面代表着车辆和行人的配合更重要。”

  杨天均给记者分析了两种路况:有设置红绿灯路口和没有设置红绿灯的路口。在有红绿灯的路口,除了遵循“红灯停,绿灯行”的规则,重点要注意右转弯车辆的让行,“右转弯车辆会与行人有交汇,这时候应该先礼让行人,等行人通过后,照样可行。”而在没有设置红绿灯的路口,行人也需分析当下的路况,别一味“抢走”斑马线。比如艮塔路塔山宾馆前的路口、城市广场菱塘新村前的路口就是两个典型:这两个路段都属于车流量密集区,加上没有红绿灯,行人走斑马线若不顾车辆行驶,处处让车辆让行,也会影响车辆通行率,严重时会造成交通堵塞。

  “适当情况下,行人也需礼让车辆。最好还是不要在斑马线上逗留,车流量大时,可以等人多了一起过,早晚高峰时,如遇交警指挥,要配合指挥,安全通过。”杨天均说。

  科普了这么多,你可别以为是逗你,别抱有侥幸心理,告诉你,交警大队将对重点路口斑马线上机动车未让行人先行的视频监控抓拍处罚,并及时通过短信、微信、微博、公告等形式告知机动车驾驶人。不过,前期将对不礼让斑马线的驾驶员进行教育,随着宣传的不断深入,一段时间后将对此行为进行处罚。

  摊开来说,这次主题教育实践活动,就是教你怎么走斑马线。听起来很可笑,就像教一个大学生背九九乘法表。作为交通参与者,走了半辈子路,遇到过无数条斑马线,我们会不知道如何过它?用得着你大张旗鼓,举全城之力,历时大半年,去折腾一条斑马线?

  但是,你真懂这条以白线间隔出来的生命线么?它起源于罗马时代的跳石,20世纪50年代由英国人发明,这种横格状的人行横道线,规定行人横过街道时,只能走人行横道,而当司机驾驶汽车看到这条条白线时,会主动减速缓行或停下,让行人安全通过。探究起源,不是掉书袋,而是为了让你明白,其实一开始它制约的就是行人。它强调,人只有行走在这条条白色横线上,才值得保护。在此基础上,它才形成对车辆的警示和约束。

  这样一想,是不是我们从一开始就误解了它?当马路慢慢的变长,每两条斑马线的间距也随之越来越宽,作为行人,我们往往为了方便而随意横穿,放弃了斑马线的保护,将责任全然压在行驶的车辆上。这样不公平,也有违初衷。以至于后来,行人和司机一直在“吵架”,一个说是因为司机不礼让,才有了行人的乱穿;一个说是因为行人的每次横穿都仿佛自带斑马线,所以司机才不得不忍痛漠视,大家一起拼运气。

  拼运气的表现是抢道,结果是乱象和惨状。说到底,行人和车辆,谁该先遵守斑马线的规则,其实就像鸡和蛋的辩论一样无厘头,谁让我们只见过人在斑马线上被车撞飞,没听说过车在斑马线外被人撞残呢?

  法律总喜欢保护,行人相对势弱,却总爱逞能,或者说仗“势”欺车。就像这次实践教育活动,其实对车的条条框框多了去,对行人不走斑马线却无非是“劝导”二字。

  8个月,能重新认识并永远尊重一条斑马线吗?我很悲观。但是,据说当年美国总统也干过亲自示范排队的事,可见文明教育这一块,无论迟早,只要有个开始,有个点滴渗透,有个春风化雨润物无声,总有进化的一天。这样一想,我举双手赞成在斑马线开始文明交通的第一步。与其大而化之,不如从一条横道迈步,进而改变一种排队方式、一个说话语气、一些便溺习惯,一起向文明进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