斑马快跑: 逐梦网约车江湖
以通行服务在武汉起家的斑马快跑,刚刚过完它的两周岁生日。作为武汉互联网公司中的独角兽,斑马快跑两年来成绩斐然。它以货运物流切入市场,快速打通巴士、
两年的时间,成功融资五次,时下估值超过50个亿。更让人期待的是,如何站在滴滴、神州等“巨人”肩上,在通行服务江湖跑出一片天地,斑马快跑有着独到的“比快更快”的差异化方案。
IPO是斑马快跑在长期资金市场的目标,因此,其选择投资方时会考虑对方的上市背景。
《楚商》记者发现,最近的两次融资中,海竞集团都是领投者,海竞集团是苏州一家集电动车、房地产开发、私募股权、投融资等多领域布局的企业。
“我们选择投资方,第一考虑是对方的上市背景,第二就是与我们要做的通行服务产业链息息相关。”斑马快跑总经理助理周艳玲说。
海竞集团曹曦表示,斑马快跑凭借独特的斑马纹,迅速抢占网约车市场占有率,而海竞集团作为新能源电动车的生产销售商,很看好斑马快跑的发展潜力。
与融资节奏和速度相对应的是,斑马快跑在业务领域的开疆土。2015年4月,斑马快跑成立于武汉,以货运物流为起点打开通行服务市场的闸门。
2016年3月底,斑马快跑互联网+新能源绿色通行大巴项目从武汉启动,切入了巴士出行的领域。
在乘用网约车、共享自行车这两个互联网共享经济的大热门领域,斑马快跑从武汉出发,一路快跑,试图与滴滴、神州等网约车大佬比肩,面对摩拜等共享自行车的先锋势头,亦有自己的筹谋。
截止目前,斑马快跑在全国成立了100余家分公司、分站。而在海外市场亦有了自己的大本营,其境外业务也已进驻美国、加拿大、日本、新马泰、澳大利亚等14个国家和地区的100多个城市。
除了这些显性数据,作为一家轻资产公司,斑马快跑的“快”还体现在对品牌资产和知识产权的保护,他们在成立一年内便拿到了数个研发认证技术和专利。
相较其它同行,斑马快跑先行一步开发自身的品牌价值,其中,斑马纹作为标志性视觉形象,其品牌效应已初现端倪。
公司创立之初,其创始人格外的重视品牌策划,斑马纹的形象是精挑细选的果,而斑马纹产生的效应则有些出乎意料。
当布满斑马纹的车辆穿梭于大街小巷之时,立即成为公司的移动广告。据说有4A广告公司针对这一视觉形象做过研究和比照,甚至有其它公司做过类似的视觉形象,比如豹纹等,论是没有一点一款视觉的辨识度能超过斑马纹。
周艳玲表示,斑马快跑的品牌价值不仅仅局限于视觉,公司正在探索更多的开发空间。
这与他资深的互联网背景有关,他曾创立网络遗嘱网、餐急送,深谙互联网生存法则,对“唯快不破”这些互联网信条,有自己的经验和理解。
对此,周艳玲感触很深,她在接受媒体采访时有三次提到:“李总说,创业就是快速试错,快速修正的过程。”
“算是吧!毕竟一个商业模式没有一成不变的东西,就算成熟的东西,也要一直修正和创新。”
如果从时间线来考量,斑马快跑在乘用网约车和共享自行车市场并未“赢在起跑线”,它是后来者。
斑马快跑于2016年进入乘用网约车市场,此时的网约车已经束了原始的跑马圈地大战:网约车和出租车之争趋于理性,网约车被市场认可;滴滴、优步等网约车豪门束补贴大战,市场开始回归理性;而2016年网约车新政的出台,则助推了行业的良性发展。
“我们虽然比滴滴等大佬进入市场晚,但事实上时机更合适。”与互联网行业抢先占领市场高地的法则不一样,周艳玲认为滴滴等大佬对于斑马快跑来说是巨人,但是斑马快跑站在巨人的肩膀上,能够尽可能的防止许多弯路,所以没理由跑不快。
另一方面,网约车新政的出台,提升了网约车门槛,对斑马快跑来说,这是一个利好信号:“这在某种程度上预示着许多不符合标准要求的司机和车辆,将退出原来的平台,但是市场需求没有减少,所以,这对我门来说是很好的机会。”
网约乘用车是一个亿万级体量的市场,根据CNNIC最新发布的第39次《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截至2016年12月,网络预约出租车用户规模达2.25亿,网络预约专车用户规模为1.68亿。
时下,相对于通勤、货运物流等B端市场,斑马快跑认为乘用车这块蛋糕更有诱惑。
除此之外,斑马快跑第一批共享自行车在近期登陆武汉。此时,武汉的共享单车大军已经集齐了摩拜、ofo、哈罗单车等大佬,据统计,2016年,武汉的共享单车数量已达到数十万辆。
从时间上看,斑马单车并无优势,怎么样才能做到后来者居上?面对这样的一个问题,周艳玲坦诚,与对网约乘用车的野心不一样,单车对斑马的意义更多是引流。
这一策略符合斑马快跑做全通行产业链的战略目标,斑马快跑最初从货运物流入手,走以B端带动C端的路线。反之,C端流量的强大亦有利于出行生态圈的全面打通,直到形成闭环。
横向审视斑马快跑的初心——一个app解决出行所有问题,从1公里到10公里,显而易见,这已慢慢的变成为网约车大佬的目标。
现下,各大网约车平台积极探索新的利益增长方向,为公司转型做铺垫。以滴滴出行为例,2016年的滴滴出行一方面致力于推行海外租车业务,另一方面在共享自行车领域进行战略投资,此外还推出小巴业务,主推短途拼车,目前已涉及出租车、专车、快车、顺风车、代驾、试驾、公交等9大业务体系。
对此,周艳玲比较乐观,她认为市场不会被独家垄断,至少网约车新政的初衷是鼓励良性竞争。
但也有业内人士则表示,被并购或者收购也不是没有可能,毕竟已有滴滴和优步的合并先例。
彼时的斑马快跑为了活下去,快速修正——加大了燃油车的投放,对于未来,周艳玲则表示,新能源汽车仍然是公司的焦点。
在斑马快跑的下游中,除了私家车,也有东风等车企批量供货给平台,然后由斑马快跑为司机或者城市合伙人,提供完整的金融购车方案,这样既降低司机购车成本,同时也为车企带来销量。
事实上,早在2015年,李佳就放话——要打造一个产业,成为中国最大的汽车经销商!
除此之外,斑马快跑除了在一、二线城市进行直营,同时走“农村包围城市”路线,以“城市合伙人”的方式,加速在三、四线城市跑马圈地。
在李佳的设想中,未来斑马快跑将打造“城市通”、“城乡通”、“城村通”,从二、三线城市开始布局,从下而上,遍布城镇与乡村。
“随着时间的增长,斑马纹在市场上的饱和度会慢慢的高,我们会被更多的人知道。这样,会拥有整个斑马快跑的生态圈。”
李佳说他最初跟人谈到一个斑马纹可以塑造的商业形态时,被嘲笑了,可是他还是要说——斑马快跑,要成为武汉的互联网公司名片,要走向世界!
就像这个公司名字的由来——个斑马滴,快跑撒(武汉俚语),虽然看不到终点站,但奔跑的过程,却自带狠劲。